立正佼成会 会長 庭野日鑛

欲乃中立

在已變得物慾橫流的當今社會中,可以說我們正處於一個不再會斟酌是否真的有需要,想要就立刻能夠到手的消費文明中。

正如近年景氣低迷,受其影響,家用開始變得拮据,大手大腳的習慣不容易改掉,於是內心就會因為不滿足而得不到片刻的停歇。就會留下明明就在眼前,卻無法獲得的這種不滿。

佛教中視貪欲為令人心生苦惱的三毒(貪欲‧瞋恚‧愚痴)之一。可是另一方面欲為本能,有欲智慧才能活躍,不同的文明文化才會發展。因此不要一味地認定欲就是不好地,反過來說,欲是「無記(非善亦非惡)」「中立」的。

還有,釋尊的證悟也極端地說明了這一點。釋尊雖曾厲精難行苦行,但領悟到肉體上極端地痛苦或禁慾是不合理的也是徒勞的,在安靜地瞑想時開了悟。這也就是說明,不是消滅慾望,而是很好地利用它,我們人類都具備這種能力。

日本有一諺語叫做「大惡亦能大善」,就算是一個極端貪婪的溜門子的,一旦決心洗心革面,他的經驗就能用於防範溜門子的光顧,變成一個看家高手,把惡轉為善。通過對慾望的時而抑制,時而善加利用,我們就能夠充分發揮的人類多彩性。

「知足」的功德

自古就有「少欲知足」的道理。就如我們所看到的字面意思,「減少慾望,懂得知足」。就是很好地控制慾望關係著豐富的內心。這是因為領悟到已經得到的,受到的恩惠。

如果覺得想要什麼就有什麼的生活是理所當然的話,我們就容易陷入是靠自己的力量活著的這種錯覺中。可是,如果嚐過在捉襟見肘中生活的滋味,那麼就能夠醒悟到自己是依靠著眾多自身以外的人們的力量生活著的這個「緣起之法」。

例如當工作量減少薪水變微薄時才會深切地感受到世界市場地動向與自身生活的關聯。收入減少這個現象,乍一看,雖然是不再富足的現象,但通過體悟,就能找回坦然面對嚴峻人生的自覺,對受生於世的虔敬之心。

另外,知足也能變成對現狀的滿足,與大家分享,控制自我的訓練。控制慾望,體驗挨餓,能讓人萌生關懷其他貧困痛苦中人的體諒心。從中也有一些人達到了忍耐,甚至看破的境界。也可以說,知足時,人會比沒有任何不足時內心能夠得到更充分的成長。

不過,我覺得「少欲知足」中,之所以用「足」字,其中的寓意是非常精深的。

足即是腳,由於交通工具的發達及普及,現代人幾乎很少有機會用到腳。不追求便利,用自己的腳行走的話即可以節約能源,通過走路這個動作,肉體上又獲得了健康,對賦予我們的生存力量的感謝也會增多。

生活雖然進入了嚴峻時代,但如果能夠開智慧眼,把價值觀從物質的富裕轉向精神富裕的話,身邊就會有數不清的幸福。能夠說出「就算每個人的收入都減少了,我們也可以一起生活下去」這樣的精神富裕──為了獲得真正的幸福的實踐性道理「少欲知足」可以說是這個時代所渴望的智慧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oseikaitain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