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佛教立正佼成會是以家庭美滿為原則,以家庭為重,以家庭為優先,也就是說把家庭安置妥當後,多餘的時間才用來研修佛法,從佛法中去實行佛陀的教義,並撥出時間做些社會公益。

  從二次大戰後,世界各國的婦女都從家庭走出,投身社會各階層,就在這六十幾年來,絕大部分各行業都有女性的參與。也就是說社會富裕的造成,婦女也是一股很大的推動力。但天下事就是各有利弊,婦女的大量投入社會,相對的,對家庭卻造成了一些無法彌補的缺憾!雖然雙薪的家庭衣食無缺,但家中小孩的成長都由保姆代替,親子之間的溝通就在這種情況下沖淡了!現代的父母以為金錢可彌補失去的一切,但孩子的童年去了卻不復返,金錢能追回那失去的童年?身為父母沒陪伴孩子走過童年歲月,在孩子將來的回憶裡,童年將是一片空白!因此,所有的母親必得無怨無悔,在孩子的童年歲月裡,陪孩子一起玩,一起學習,一起成長,一路走過,才能在日後育成一個品格健全的人。

  英諺:一個母親可與百位老師相比。以身教言教來誘導孩子,在家裡,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如果父母本身做錯了,不敢承認,推給別人,孩子會從父母身上學到這種不負責任的行為。如父母能當面承認錯誤,孩子就能知道對與錯的分別。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父母也是孩子的鏡子。不斷的告知孩子正知、正見,孩子就會反映出父母正確的做法。家庭教育的秘訣是,說百句不如去做一件正事;去實踐,才是教育孩子的正確道理。不斷擦亮自己的心鏡,才照出美麗的自己。不瞭解小孩實際的心理,是無法培養出優秀的小孩。因為每個孩子都有他的特徵,個性與潛在的能力,儘量引發出他的潛能,並發揮他的特性,用心去關心,就能發現他潛在的能力。

  家庭教育的根本精神是佛教所闡述的慈悲,真正關心孩子,並以寬容向善的心來關心家裡的每個成員,就是一種慈悲的表現。做父母的在家庭裡也要向孩子學習,因為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做父母就要尊重他的能力,讓他發揮自己的特性與特長,才能造就出特出的人才。通過家庭教育的學習,能以自己的優點去幫助別人,這就是佛教救度眾生的根本精神。

  現代人性教育的重點,要注重多方面的平衡發展。台灣有句諺語:「三歲椆皮,五歲椆骨。」是說小孩在三歲前所學到的一些習性都只是模仿而已,好像只停在皮上,是可以改正,可以洗掉。但到了五歲,這習性就難以改變,已深入骨內!到底孩子的習性來自於先天遺傳或是後天影響,一直沒有定論,但不管小孩習性如何,對他們的身教言教確實是不能掉以輕心,否則一個閃失,則後患無窮!其實小孩的一切習性都是由所生長的環境中學來的,古時候孟母三遷,也就是要讓孟子能在一個適當的環境成長。所以為人父母必須以身教,在言行上做子女的模範,遠離複雜的環境,免得子女受到壞的影響!

  三字經云:「子不教,父之過。」以前在威權的年代,父親都著重孩子的外在行為,往往恨鐵不成鋼,所以都以很威嚴的態度來教育兒女,使兒女不敢在父親面前太放肆。母親呢,則重視兒女的內在行為發展。但時代大轉變,社會變遷,在一日千里的高科技時代,現代父母若要以自己所學來教導子女,實在是力不從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現代父母不日新又新做再度充電,是無法走入孩子們那永無止境的好奇世界裡。也因此,反過來,現代父母就得由孩子身上去學習新新人類的思惟,他們想什麼?需要什麼?應配合他們的理念去做親子間的溝通,認識新新人類的一些現代流行術語,則親子之間才不至於成為沒有交集的平行線而不知所措!

  現代父母必須站在孩子的立場,以有技巧的方式來進行親子之間的對話,摸熟孩子的心理需求,徹底瞭解孩子的想法,才能與孩子的理念融合打成一片。這種親子之間的互動,為人父母可得用心才行,不能孩子告知了父母一些他們的心事,而父母只以敷衍的方式應對,那是得不償失的做法。如果孩子由學校回家,把在學校受的委屈告知父母,這時父母一定要站在他們的立場,以同理心來緩和他所受的委屈。父母經常用心來聽孩子的心事,把他們放在心上,孩子會由這種親子間的互動溝通,感受到家庭給他們的歸屬感。自然的,孩子會把父母及家庭擺在他們心中最重要的位置。所以給孩子一個可信靠,充滿愛、溫暖、關懷的家庭是家庭教育所表達的宗旨。讓所有家庭成員都能心口一致地認為:回家的感覺真好。這就是一個真正成功典型的現代幸福家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oseikaitain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